近年來,淮陰區聚焦“三農”工作重點,堅持產量產能、生產生態、增產增收一起抓,推動全區農業基礎更穩固、農村地區更繁榮、農民生活更紅火,持續提升鄉村全面振興品質成色。成功躋身全國水稻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立項名單;生態農業試驗單元建設經驗全市推廣,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攀升至83.78%;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突破2億元,61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百萬元;13個村莊入選全省首批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掌勺智能溫室,“農業大腦”顯身手。從智能溫室里的數字脈動到麥田間的無人機作業,科技為農業發展注入硬核力量。該區圍繞農產品加工、新形態鄉村產業、高技術農業等主攻方向,穩步提升農業重大項目實施水平,全區新增稻米低溫冷儲能力5000噸、育供秧能力4萬畝,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7戶。該區還將重點推進優質稻米、綠色蔬菜、規模畜禽三大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擦亮地標品牌,加快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節水有高招,循環水澆出生態田。該區精準施策漁業尾水治理、系統提升畜禽糞污治理,健全農業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環境容量支撐。在高標準農田里,惠民電站、生態溝渠、退水控制閘等工程,實現一體化運作,形成立體循環系統。系統啟用后,以現有節制閘控制排水中溝里的農田灌溉水不外排,新建泵站將中溝農田尾水提升至灌溉渠實現重復利用;在回水區域新建節制閘,通過移動泵車將區域尾水提升至灌溉渠加以重復利用,實現“退水不直排、肥水不入河、養分再利用”。實施農田退水循環利用后,每畝農田可減少外河取水量37.5立方米,減少化肥用量45斤。目前,全區新建農田退水循環利用面積1.3萬畝,其成功經驗在全市示范推廣。
資源沉下去,偏遠山村蝶變幸福村居。該區以1個示范片區、N個示范村為重點,分類建設規劃發展村莊,結合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和低效用地盤活利用,完善人居環境全鏈條長效管護機制,確保運南片區創成省級示范片區,完成片區內15個培育村建設,新增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8個以上。同步加快推動商貿、教育、醫療等資源向農村集約配置。以醫療為例,組建以市第五人民醫院、區婦幼保健院、市口腔醫院、4個農村區域醫療中心、19個基層衛生院、199個村衛生室為成員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持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努力做到“大病不出區,小病在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