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淮安區聚焦農村小店假冒偽劣商品問題,積極探索以柔性執法為主、教育引導為先的治理模式,推動專項治理工作取得實效,既彰顯了執法力度,又傳遞了市場監管溫度。
普法宣傳“面對面”,筑牢守法經營意識。組織執法人員深入鄉鎮村居,通過“一對一”上門宣講的方式,向農村小店經營者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針對農村小店經營者普遍存在的法律知識薄弱、辨識假冒偽劣商品能力不足等問題,執法人員結合生動事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細講解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法律后果,以及如何規范進貨查驗、商品儲存等經營行為,同時現場解答經營者疑問,有效提升了經營者的法治觀念和責任意識。
行政指導“手把手”,助力規范經營行為。在專項治理中,摒棄以往“一罰了之”的傳統執法方式,以行政指導為抓手,幫助農村小店經營者查找經營管理中的漏洞和問題。執法人員逐戶對農村小店的商品質量、包裝標識、進貨臺賬等進行細致檢查,對發現的輕微違法行為,如商品標簽不規范、進貨臺賬記錄不全等,當場下達《責令改正通知書》,指導經營者限期整改,并定期開展“回頭看”,確保問題整改到位。將轄區內規范經營的優秀小店向被檢查對象廣泛宣傳,樹立行業標桿,鼓勵更多農村小店主動學習優秀的經營理念和做法。
包容審慎“心貼心”,激發自我糾錯動力。對于檢查過程中遇到的首次違法且危害后果輕微并及時改正的農村小店經營者,嚴格落實包容審慎監管要求,依法不予行政處罰。通過約談教育的方式,向經營者講清違法事實、指出危害后果,督促其保證不再發生類似違法行為。同時,對照國家、省、市下發的減罰免罰清單,明確不予處罰的具體情形和適用條件,讓執法有尺度更有溫度,不僅減輕了經營者的負擔,更激發了他們主動糾錯、合法經營的積極性。
該區通過柔性執法與教育引導相結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農村小店經營者的守法經營意識,改善了農村消費環境。下一步,該區將持續鞏固專項治理成果,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為鄉村振興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